李家有女初長成,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情竇初開,對甜蜜的愛情充滿了憧憬,在愛情突然來敲門時,卻又很嬌羞。“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唇絳·蹴罷秋千》中的這三句就將李清照少女時代害羞的純情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18歲那年,李清照邂逅了自己的愛情,她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趙明誠相識,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就在這一年,她懷著對愛情的浪漫憧憬,與21歲的趙明誠步入婚姻的殿堂。
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如實記載了他們的甜蜜愛情:“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時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婚后,二人知音相賞。志趣相投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閑暇時刻便填寫幾首歌詞,兩人的新婚生活美滿而幸福。
兩年后,趙明誠進入仕途,到青州任職。李清照獨守空閨,在趙明誠不在她身邊的時日里,李清照寫下了一首首傾訴相思之情的詞作,表達對丈夫的思念。
在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后的幸福時光中,有太多的值得詞人回憶的點點滴滴的溫情與浪漫的時光。正是因為這樣溫馨幸福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所以在趙明誠不在身邊的時日里,李清照才會格外思念他。
尤其是在親人本該團聚的節日里,趙明誠不在身邊,李清照的這種思念之情就越加濃烈,他將縷縷相思之情匯成一行行娟秀的詞句寫在彩箋上,裝進信封,寄給遠方的趙明誠聊表相思。
在一年的重陽節里,李清照獨自面對東籬中綻放的菊花,不禁讓她觸景傷懷,此情此景,讓她對丈夫的思念與日俱增。這讓她回想起以前與張明成共度的重陽節,那時他們會把酒賞菊,登高望遠,吟詩弄月,共度佳節。
良辰美景又一次牽動了她無限的情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蘊含著無限思念之情的《醉花陰》,寄給了遠方的丈夫趙明誠。
趙明誠收到李清照寄來的書信后,感動不已,尤其是當他讀到李清照的這首蘊含無限思念之情的詞作時,更是百感交集。他有感于妻子李清照對自己的一片深情,便下定決心也要寫一首詞作寄給妻子,而且他想要在表情達意上超過李清照的詞作。
于是趙明誠閉門謝客三日,一連寫了50首,然后他將李清照的詞也夾雜在自己的作品中,請友人前來評定。不料友人品讀再三之后,認為在這諸多的詞作中,只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最好。
因為這則流傳很廣的故事,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也廣為人知。因為歷代詞學評論家對這首詞的推崇,讓李清照的《醉花陰》成為蜚聲詞壇的精品佳作。《醉花陰》原詞如下: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開篇句“薄霧濃云愁永晝”,詞人從這一天的天氣狀況入手,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陰云濃霧,這種陰暗潮濕的天氣最容易影響人的心情,讓人變得愁煩。
天氣會影響人的心情,這是人之常情。天氣對人的心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好天氣能使人心曠神怡,而糟糕的天氣又會造成人的憂郁寡歡。各種氣象要素中,氣溫對人們的影響最大。酷熱使人心情煩躁,潮濕的雨天易使人的心情憂郁和情緒低落,雨過天晴則會讓人心情舒暢。
對詞人來說,本來想趁著重陽節,到外面去感受節日的氣氛,但外面不好的天氣狀況實在叫詞人提不起出門游賞的情致,她只好待在屋里。
時間對于歡樂與愁苦的心境分別具有相對的意義,在歡樂中時間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則感到時光的足跡又是那樣緩慢。
尤其是“愁永晝”三字,從字面上可以想見,她整整一天都很愁悶,在時間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度過了這百無聊賴的一天。
她若有所思地看著香爐里的裊裊青煙。此時的李清照,與相愛至深的丈夫趙明誠兩地分居,這時她獨守空閨,對時間是特別敏感的,也難怪詞人對這雨霧迷蒙的漫漫長日感到難捱了。詞人雖然沒有直抒離愁,但仍可透過這煙雨迷蒙的天氣,一窺詞人內心的苦悶。
接下來三句,詞人點明了重陽節的時間節令,“佳節又重陽”中的佳節即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我國古代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有朋友聚會、親人團聚、登高插茱萸、把酒賞菊等傳統習俗。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就發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
重陽節意味著親人團聚,敏感的詞人也想著能與丈夫在這一天重聚。而此時趙明誠又在千里之外,節日里沒有丈夫的陪伴,沒有丈夫的節日祝福,甚至一份節日禮物也沒有收到。
詞中的“玉枕”與“紗廚”,分別是瓷質的枕頭和沙質的簾子,這還是對閨房內景的描寫。從瑞腦、金獸、玉枕與紗廚這四樣物品陳設來看,閨房布置是很精致的。
詞人正是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詞人優雅的生活方式與高雅的審美情致和此時此刻詞人的孤寂和落寞形成強烈反差。
閨房雖然布置精美,但缺少丈夫在身邊時的那種歡聲笑語,抑或缺少兩人在一起時的溫馨氣息與浪漫情調。丈夫不在身邊,詞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也就愈加強烈。
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妻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詞人在這里要傳達的何止是身體上感受的寒冷。閨房中精致的物品陳設是她與趙明誠幸福美滿婚姻的見證,而現在只是詞人獨守空閨、孤芳自賞的見證。
再加上重陽節這天不良的天氣狀況,室外迷蒙的雨霧與室內裊裊的青煙,就好像縈繞在詞人心頭揮之不去的縷縷愁情一樣,這情與景也更加襯托出詞人黯淡愁煩的心緒。
由于李清照從小受到的文學藝術的浸染,她對美與藝術有著敏銳的感受力、表達力和創造力。她愛用鮮花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桂花、梅花、海棠都是詞人表達情感的常見花卉。
但李清照對菊花卻情有獨鐘,菊花是李清照詞苑中的一朵琪花瑤草,如《聲聲慢》中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再如《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中的“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菊花寄托了詞人不同生命境遇下的心緒與情懷,見證了詞人歡樂與痛苦,哀怨與絢麗的人生。在李清照不同的生命時期,菊花有著不同的風情姿態。她以一位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詞人獨特的情感體驗描繪出了一幅幅唯美動人的菊花情愁圖卷。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黃昏賞菊東籬、借酒澆愁的情景。把酒賞菊是重陽佳節的重頭戲。
在屋里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來到庭院把酒賞菊。可是,這并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在異地的親人。
在“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兩句中,李清照了無痕跡地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兩句。詞人無法與遠在外地的丈夫共度賞花飲酒這良辰美景樂事,實在是遺憾。“有暗香盈袖”中的“暗香”在詩詞中通常指梅花。
李清照匠心獨運,將形容梅花的詩句移花接木到菊花身上。菊花經霜不落,傲霜而開,與梅花相似,同時也流露出“馨香滿懷袖,路遠莫致之”的深深遺憾。這兩句寫詞人無法排解對丈夫的思念。
在菊花綻放的重陽節,本該是她與丈夫共度佳節的,但在如此重要的節日里,詞人獨自一人品嘗那份孤獨與寂寞,所以她脫口而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人比菊花還要消瘦可憐,節日的氣氛與詞人內心的愁情,在極度不協調中漫卷而來。
“莫道不消魂”帶有反問語氣,詞人哀怨的情愫躍然紙上,這是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簾卷西風”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讓人感到陣陣寒意。
這陣晚風也打消了她飲酒賞菊的興致,于是再也沒有飲酒賞菊的情趣,便匆匆回到了閨房。
回到閨房后,詞人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那柔長的菊花枝條在晚風中搖曳著動人的身姿,那纖細的瓣瓣菊花,在晚風中傲寒綻放。
回想起此情此景,這風中的菊花,不正是此時此刻詞人的寫照嗎?這也讓詞人頓生“人比黃花瘦”的喟嘆。晚風中的菊花、因相思而致形體消瘦的詞人,兩者的形象結合在一起,貼切又傳神。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最后三句可謂神來之筆,歷來好評如潮,這得益于李清照對文字做了合理恰當的排列組合。
首先,“莫道不消魂”是用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用它帶動語氣,作為引子。接著是動態描寫,“簾卷西風”是“西風簾卷”的倒裝。最后人物才出現,“人比黃花瘦”。這三句一氣呵成,前兩句環繞后一句,起到綠葉襯紅花的作用,好像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
這三句也是詞人積聚于心的情感的總爆發。面對重陽佳節,詞人心中無望的相思哀愁無法自抑,只有瑟瑟西風恰似解人意,悄悄地卷起門簾,宛若離人歸來。
然而,在一次次失望的煎熬中,詞人的愁情卻更加濃郁。詞人抬眼間,驀然瞥見簾外黃昏時對飲的菊花,花瓣細長而纖弱,在蕭瑟的西風中搖曳飄零,反觀自身,覺得自己比那菊花更消瘦、憔悴,真是人不如菊。
菊花既是清麗俊秀的,又是高雅端莊的。以菊花自喻,更清楚地表現出詞人對丈夫思念的深切、愛情的真摯,以及詞人的高標逸韻。
以簾外的菊花與簾內的詞中人相互映襯,境況相類,形神相似,不僅把詞中人的神態展現了出來,而且也揭示了詞中人的情操,創意極美,而且詞中人恰恰就是李清照自己。
更有甚者,因花瘦而言及己瘦,以人瘦勝于黃花,物我交融,情景交融,極其含蓄地表達了凝重的離思,與詞旨相合無間,給人以余韻綿綿之感。
貫穿全篇的愁思,到這里用一個“瘦”字使它得到了最生動、最形象的表現。萬般言語,千情百思都集中透入這一“瘦”字,形象鮮明含蓄,耐人尋味。情不說破,而情愈深,可謂幽情凄清,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