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本田日產官宣合并,全球第三大車企要來了!
當天下午,本田、日產、三菱三家共同在東京都舉辦新聞發布會,官宣開展合并談判。據日本放送協會報道,本田和日產汽車于當地時間12月23日分別召開了董事會,決定正式開始就經營整合進行深入協商。根據這次發布會的信息,這三家車企的合并,已經提上了日程。
這三家車企合并之后,將組成一個巨大的車企集團,此次合并后,新主體的整體年銷售額目標超3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萬億元)/年,營業利潤目標超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8.5億元)/年。銷量有望達到800萬輛每年,超過現代汽車集團,稱為全球第三大的車企集團,而根據2023年的數據顯示,豐田汽車集團2023年的銷量是1065萬輛,大眾汽車是880萬輛,現代汽車是689萬輛。
有人說,日產之前不是和雷諾聯盟的嗎?這也意味著日產汽車可能會擺脫雷諾汽車,和本田和三菱聯盟。這是分手之后,又找到新歡了。此次合并可能成為“日本版”的大眾集團或Stellantis集團。
有媒體形容這次合并是強強聯手,這很顯然是太樂觀了,三家車企現在是抱團取暖,迫不得已。
本田2023年全球銷量為398萬輛,日產2023年全球銷量為337萬輛,而三菱汽車的全球銷售量是78萬輛,雖然本田和日產的全球銷量數據還不錯,但是在中國市場,三家車企的情況都不好。
2020年本田在中國達到歷史的峰值,當年賣了162.7萬輛,隨后2021和2022年下跌到156.1萬和137.3萬輛,2023年又同比下滑10.1%,跌到123萬輛。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份,本田在中國車市的累計終端銷量為740339臺,同比下滑了30.7%。雖然在北美市場本田銷量有所增長,但是我們多次說了,中國市場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本田汽車的競爭力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無獨有偶,2024年上半年,日產汽車凈利潤僅為19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億元),同比下滑94%,2024年1-10月,日產汽車中國區累計銷量為55.8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累計銷量62萬輛同比下降9.98%。11月29日,日產汽車宣布自己就要倒閉了,還可以支撐的時間只剩下了12~14個月。
三菱汽車干脆已經退出了中國市場。
而且這三家車企,都表現出了在電氣化轉型方面的遲緩和不利。日產和本田推出的幾款車型,銷量慘淡,毫無存在感。
合并真的能解決這幾家車企的問題嗎?答案是不樂觀的,而且你仔細觀察日本的各大產業,發現很多產業在崩潰之前,都會進行一次合并。
比如說液晶面板,現在都知道,中國是液晶面板的第一大生產地,2024年10月,中國大陸液晶電視面板(LCD)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為67.7%,但是在15年前,液晶面板幾乎被日本壟斷了,占據了全球95%的市場份額,在中韓兩個國家搶占市場之后,2012年,索尼東芝和日立的面板業務合并,最終市場份額只剩下個位數了。
類似的還有手機業務,半導體業務、金屬冶煉業務等等,日系車企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往往都選擇抱團取暖,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都無法阻擋大勢所趨,最終全部瀕臨破產。
日本和中國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市場各大汽車品牌百花齊放,大家自由競爭,促使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制造水平和產品力,全球領先,甚至還引入了特斯拉這樣的鯰魚,來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本地車企競爭。
而日本車企在面對銷量暴跌,市場下滑的時候,往往選擇合并,而不是充分競爭,鼓勵車企自主創新,這樣的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
造船業、液晶面板、半導體、家電......日本一個又一個的支柱產業倒下了,下一個就是汽車了,日本汽車產業的崩塌只是時間問題,合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或許只有像上海市引入特斯拉那樣,引入中國車企去日本生產銷售才能解決問題,但是日本有這個魄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