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賽道里,除了智能化,固態電池也逐漸成為了“兵家必爭”的新領地,多家汽車廠商和電池企業都先后發布了各自的固態電池時間表,包括奇瑞的2026年上車、埃安的2026年量產等等,如今華為也曝出消息了:申請固態電池新專利,解決鋰離子電池的穩定性問題,雖然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表,但按照華為的技術和和執行能力,距離上車和量產應該不遠了。

華為還是挺低調的。不查都不知道,原來它早在2012年就開始固態電池的研發了,當年申請了關于固態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方法的專利,以延長鋰離子電池的壽命。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華為又先后申請了關于固態電池的多項專利,涉及電極片、電解質、儲能系統等。
咱們再來看看華為的這個新專利——“摻雜硫化物材料的固態電解質”,復雜的技術、原理咱就不展開講述了,明白最終的效果即可:固態電解質在發生反應時,金屬鋰穩定更高,也就是說摻雜硫化物材料之后,固態電池的安全性更高。


按照固態電池的性能,搭載在純電車型上可以實現超1000km的續航,再加上逐漸成熟、普及的超充技術,到時候就真的沒燃油車的事了。待華為的固態電池落地之后,預計鴻蒙智行的四大品牌都會用上,隨后可能還會推廣到HI模式合作的車型。
目前,各大廠商對固態電池的上車、量產時間表都相對保守,可能也是因為制備方法等環節在短期內無法降低成本,主流的時間節點是在2026年和2027年。稍微“激進”一些的廠商表示,2026年實現量產,比方說埃安等,而主流的還是預計在2027年量產,比方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奇瑞等等。
當然,以上說的量產如無意外是首發在高端車型上,畢竟售價高的車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擔固體電池前期的高成本、高投入。如果想要在中低端車型上搭載固態電池,可能得到2030年左右了,專家預計這個時間節點固態電池的技術比較成熟、成本也能降下來,適合大規模地下放到價格更親民的車型上。


N點評:當下使用液態電解質的動力電池(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都已經到了技術瓶頸了,所以固態電池的話題也逐漸熱起來,其實很多廠商早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快人一步地涉足研發新技術的電池,固態電池應運而生,包括華為、寧德時代等都走在了行業前端,不過它們對待量產的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但也十分期待它們的固態電池上車、量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