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以“擁抱創新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2025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滬舉辦。搜狐汽車·汽車咖啡館以直播探訪的形式,與整車及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50余位海內外企業領導繼續展開“王牌對話”,探求當下汽車產業的發展新趨勢、新特點。

4月23日,于展臺發布了系列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新舉措,Honda燁品牌的第二彈產品也于當天全球首秀。當日下午,本田舉行媒體群訪會,就企業戰略、行業熱點答疑解惑。
受訪嘉賓:
五十嵐 雅行 (Igarashi Masayuki)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執行役常務 中國本部長
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總經理
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總經理
宮原 哲也 (Miyahara Tetsuya)
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經理
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經理
五十嵐雅行表示:“過去的一年對于我們來說是艱難的一年,現在我們正處于過渡期。我們會和優秀的中國的企業強化合作,以中國速度推出更多顧客所喜愛的產品。”

宮原哲也表示:Momenta的自動駕駛技術非常先進,希望兩家優勢結合,既有先進技術,又保持安全性能,打造更好的產品、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體驗。

以下為訪談實錄:
搜狐汽車:日本很流行每年都有一些總結關鍵字、年度字。請問本田對自己過去一年在華表現的關鍵字是什么,評價一下本田過去一年在華市場表現。
五十嵐雅行:全球市場和中國汽車市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認為中國市場在全球的發展當中,電動車、新能源車可以說是發展最快速的。對本田來說2024年其實是快速向新能源轉型的一年,目前還是燃油車占比重比較大,對于本田來說過去是比較嚴峻的一年。
之前我們也有對外界發布過信息,在2024年的時候,我們兩個合資公司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都已經啟動了專門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工廠。隨著新能源工廠的啟動,現在我們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市場考驗,目前我們的關鍵詞總結成“過渡期”。我們在新能源轉型的過程當中,整個燃油車市場處于縮小的情況,由于我們燃油車車型占比較大,我們的處境是處于苦戰的情況,無論是從銷量還是從收益來說,目前我們都是不太好的情況。
我們剛剛發布了“燁”品牌的第一彈電動車型S7、P7,這兩款車型已經開始了生產和銷售,在新能源工廠進行生產。
搜狐汽車:面對當下的市場趨勢,本田計劃通過哪些舉措鞏固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五十嵐雅行:我們會與中國優秀的企業進行合作,并采用中國速度,把本田既有的技術積淀充分投入,讓技術進一步進化,打造更好的商品來應對市場。尤其中國市場變化非常之快,要應對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必須要快速,今天上午我們也發布了和相應的公司進行合作的戰略,快速推進更多商品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搜狐汽車:我們比較關心與Momenta的合作,有什么可以透露給我們的?如果這次與Momenta做深度融合的話,本田的基因和本田的品牌該如何保留,本田的粉絲還能感受到這一套智駕“很本田”嗎?
宮原哲也:Honda SENSING是由本田自己來研發的。今天我們發布了跟Momenta的合作,為什么我們會跟他們合作?就是因為Momenta公司的技術是非常先進的。他們不僅在高速領航輔助駕駛這塊的技術非常先進,同時在城區領航輔助駕駛技術上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的。NOA這一塊,Momenta在中國市場上有技術和速度的領先優勢,本田堅持以自身技術以及安全和品質來打造產品的,我們兩家的優勢結合起來,想要打造更好的產品。對于自動駕駛這一塊,既有先進的技術,同時又保持著安全的性能,我們將會以這樣的理念打造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體驗,請大家敬請期待。
搜狐汽車:剛剛說到與這些企業合作,后期隨著電動化的進程加快,本田在合作的對象方面還有什么新的計劃?同時對比同位友商的豐田跟日產,他們整個合作規模很大,或者他們放權的程度比較高,并且他們的成果還是比較不錯的。本田是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五十嵐雅行:首先對于電動化和智能化這一塊,Honda會繼續強化。今天發布了和其他優秀公司的合作,我們認為如果想要在中國市場生存下去,要快速向顧客提供他們所期待的產品才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本田還是需要和其他公司進一步進行合作。當然,我們雖然認為有必要去增加和本地供應商、本地廠家的合作,以開發更有優勢的產品,但是我們也不局限于本地供應商,選擇合作供應商的原則,更多是運用供應商的優勢,結合本田的優勢,強強聯合,才能打造出具有本田獨有價值和意義的產品。
對于豐田和日產的戰略,因為是其他公司的戰略,我們在這里不便回應。
對我們來說,與Momenta合作,我們也有獨有的想法。關于中國本土開發,本田是在比較早的時間點就已經開始了大力投入,我們在廣州有研發中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設備和資源進行技術和車型的開發。當然剛剛提到的和本土供應商進行合作一起開發的事情,我們會基于目前市場情況來考慮合作的方式。
搜狐汽車:您認為今天發布的GT車型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是什么?是如何來提升產品體驗的?有怎樣的性能表現?
宮原哲也:今天上午的發布會上,我們介紹了GT兩款新車型、也播放了F1賽車手駕駛GT的視頻。我們想表達的是,在技術方面,GT這款車有著媲美Honda F1賽車的操控性和優越性能。剛剛您說到的我們以什么樣的獨有優勢去取勝的這點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操控的技術不僅速度快、操作性非常好,最重要的是駕駛員可以安全駕駛,在保障安全駕駛的同時享受駕駛樂趣。
今天發布會關于技術方面的細節還沒有進行詳細說明,因為這款車正在開發當中。因為這款車型是運動型,除了駕駛員能感受到駕駛樂趣,我們也充分考慮了副駕上乘員打造款待空間。主駕采用以駕駛者為中心的AI沉浸式運動座艙,通過濃厚運動氛圍的營造,激發駕駛激情,讓駕駛者盡享操控樂趣;而副駕駛則為最重要的人打造了愜意舒享移動時光的"款待空間",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搜狐汽車:現在很多車企會強調安全性,包括消費者也比較在乎新能源汽車安全性方面的問題。本田中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故事是可以分享的?
宮原哲也:本田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第一的理念。我們始終把用戶的安全放在首位,無論是燃油車時代還是現在的電動化時代都不會改變。在電動車方面,因為電動車搭載電池所以要更加注重安全方面,在電池設計方面我們更加用心,例如電池的結構設計、四周的防護設計、乃至包括車身骨骼方面都要為了迎合電池搭載的位置和需要的空間來進行重新設計。
除了電池周邊的部位需要進行特別的考慮以外,本田通過獨有的技術對電池里內部結構部分也做了設計,從而加強電池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整體的車身結構方面煞費苦心,比如在車輛碰撞或者受到外力擠壓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不讓電池受到損傷。遇到碰撞事故如何盡最大限度保護用戶的安全,不僅要提升車身的強度,以保護乘員安全。但是還需要保持它的強度適當,在設計保護電池的同時也保護車內人員的安全。在吸能空間的設計方面,本田也使用了獨特巧妙的吸收碰撞能量的設計,通過技術最大限度避免危險傷及人員和電池。
并且,我們吸取多年做汽車研發的經驗,為這款車型安裝了11處安全氣囊,安全性能不僅體現在氣囊數量上,更重要的是我們考慮到氣囊展開方式以及展開的時間點,什么狀態下展開,在怎樣樣的狀態下展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乘員的安全,是我們是費了苦心去做的設計和研發。在這款車上,我們用心地去保護用戶的安全,真正做可以保障用戶安心去駕駛和乘坐的一款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