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擎朗智能展廳內展示的各類服務機器人(2024年1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有宗 攝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智造”10萬臺服務機器人,“小巨人”擎朗有大夢想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楊有宗
出差住酒店,門鈴響起,機器人把外賣直接送到門口;在餐廳吃飯,一臺機器人從人縫中穿過來,把菜品送到餐桌邊;在醫院,機器人將藥品、標本第一時間送到相關科室……這些新體驗背后,是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爆發式增長。
在上海浦東金橋開發區,一家名為擎朗智能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憑借技術創新迭代,累計生產銷售逾10萬臺機器人。擁抱具身智能發展浪潮,今年3月擎朗推出首款人形服務機器人。由擎朗研發的服務機器人正揚帆出海,在日本、韓國等機器人大國站穩腳跟。
創業企業如何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又如何讓中國的機器人“服務全球”?從擎朗智能這個樣本里,可以看到新一代創新創業者的激情和夢想。

擎朗智能員工在進行機器人測試(2024年1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有宗 攝
解難題:在迭代優化中“螺旋上升”
近年來,餐飲服務行業一直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在重慶一家大型火鍋店里,一批2024年上崗的“新員工”——15臺能送餐會“賣萌”的擎朗T9機器人,表現非常活躍。
“麻煩您讓一讓,我要工作了。”面對火鍋店內的來往人群,送餐機器人一路靈活避障,遇到人太多堵塞道路,還會發出禮貌提醒。從出餐口直送餐桌,送餐機器人不但上菜速度快,還有語音交互功能,贏得很多客人的喜愛。
擎朗研發的送餐機器人,屬于服務機器人行列。不同于工廠里上下揮舞的機械臂,服務機器人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直接相關。
作為一家創業企業,為何選中這條賽道?
擎朗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通回憶道,一次聚餐中,擎朗團隊發現,就餐高峰期大餐廳里的傳菜員步履匆匆,忙得不可開交。交流后粗略估算,他們一天要走三四萬步,而且工作枯燥。
“行業的痛點,不正是我們創業的方向嗎?但擎朗做餐飲配送機器人,不是要去替代服務員,而是把一些機械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這樣,服務員能夠解放出來,給客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李通說,這就是擎朗創業的“初心”。
想法看似簡單,實際卻很有挑戰。餐廳里人來人往,配送機器人要完成送餐任務,必須實現精準定位、自主導航以及全局路徑規劃等多種功能。打個比方,配送機器人好比“室內無人駕駛”,既要送得快,減少客人的等餐時間,又要確保安全,不能撞到人,這對研發和技術有很高的要求。
算法工程師楊亞運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畢業后,就加入了擎朗搞研發。配送機器人的“既要又要”,是研發人員每天都要思索的問題。
從0到1,首先要攻克各種技術難題。有一次,客戶反饋配送機器人不能有效避障。研發團隊一查,發現是某個零部件容易積灰塵,由此產生光的漫反射現象,進而導致信號干擾。除了要求供應商提升硬件,擎朗團隊也不斷優化算法,讓機器人識別外部障礙更高效。
從1到10,還要適應各種復雜場景。和標準化的工廠不同,餐廳、酒店內的服務場景千差萬別。以重慶的火鍋店為例,有的火鍋店從防空洞改造而來,只有一條主干道供機器人跑。十幾臺機器人一起上崗,出現“撞車”怎么辦?
現場考察后,擎朗團隊優化了調度算法,確保餐廳哪里有需要,機器人就能及時“支援”。多臺機器人協調靈活,行動力“爆表”。
“從2016年到現在,擎朗的餐飲配送機器人從T1升級到T10。每天進步一點點,最終在持續迭代中實現性能的‘螺旋上升’。”楊亞運感慨。
早些年,一臺普通的移動機器人售價高達幾十萬元。通過批量制造和迭代創新,擎朗的服務機器人價格目前已經降到了10萬元以內。
擎朗智能首席技術官唐旋來告訴記者,對于控制器、輪轂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擎朗選擇自研,既控制成本、又確保性能適配。同時,不斷升級軟件,用軟硬件協同的方法降低成本。“讓全國大大小小的餐廳,都能用得起送餐機器人。”

這是2023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臺州市一家酒店拍攝的擎朗智能餐飲配送機器人。新華社發(李佳菊攝)
拓場景:“技術控”也需要市場嗅覺
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的李通,讀書期間曾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和大多數“理工男”創業的科技公司一樣,李通對技術有著堅定的信仰。擎朗的英文名KEENON,意思就是“熱愛”。
然而,搞科研和做企業無法直接畫等號。技術和市場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鴻溝。“技術控”出身的擎朗團隊,摔過不少跟頭、踩過不少坑。
創業初期,擎朗曾專注于怎么把機器人做得更像真人。為此,擎朗團隊費盡心思,研制過一款眼睛會動,毛發、皮膚和真人十分接近的迎賓機器人,但試用之后,客戶卻反映“有點嚇人”。
迎賓機器人沒有成功,擎朗智能也陷入了困境。最慘的時候,整個公司只剩下李通和另外一個合伙人。
這次失敗,也給李通一個重要啟示:并不是技術先進就能獲得市場認可,還是要回到商業的本質,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
不能只是拿著技術找場景,而是要根據需求研發產品。“技術控”加上市場嗅覺,理念一變,擎朗的發展空間一步步打開。
有一次,李通去醫院看病時注意到,護士每隔大概15分鐘,就要急匆匆地推著小車,給檢驗科送樣本或給病人換藥。這啟發了李通:“智慧醫院”建設,是不是也有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基于上述觀察,擎朗智能和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合作,在其上海奉賢院區投入了十余臺擎朗醫療機器人、幾十個貨柜,分別承擔藥品配送、無菌包運輸、標本轉運、導診測溫、污物回收等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把醫護人員從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還能實現對藥品運輸的實時監管和追溯,保障醫療物資安全。
順應市場、貼近市場、培育市場。擎朗的成長歷程,也是中國服務機器人的普及過程。
在餐廳酒店,擎朗的機器人來往穿梭,為客人高效送餐;在商場超市,除了搬運貨物、補充貨架,擎朗的機器人還會帶著促銷商品四處巡航、播報促銷信息;在高職院校,擎朗的機器人已經進入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給學生提供編程學習、實驗研究等實訓場景……
在早期的融資路演時,李通曾“樂觀”地告訴投資人,擎朗的機器人預計能賣出1000臺。事實上,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打開,整個行業在2018年后進入爆發期。目前,擎朗機器人的出貨量已超過10萬臺。
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如今機器人已成為一個熱門賽道。唐旋來認為,相比酷炫的概念模型,商業化落地才是機器人公司的真正挑戰。“從餐飲、酒店、醫療到商超、教育,擎朗在一個個場景中落地認證,把一個個細分行業做深做透,真正把實驗室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