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2025百度世界大會后,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接受媒體極客公園采訪,直面外界對百度“起大早趕晚集”的評價。
他沒有回避這一尖銳話題,而是坦言:“這不冒犯”。他表示已在內部組織團隊復盤,探討“為何最終沒能趕上集”。

圖源:極客公園
百度確實在許多領域布局極早。作為國內互聯網早期的領軍企業,百度曾多次站在行業前沿。
早年間做百度貼吧,那可是中文互聯網第一大社區,現在的社交平臺玩法,多少都有貼吧的影子;后來搞百度外賣,比美團餓了么早布局不說,補貼力度一度讓打工人實現“外賣自由”;移動支付剛興起時,百度錢包也緊跟著上線,那會兒誰手機里還沒個百度系的APP。
可惜,這些業務大多未能持續引領市場。貼吧慢慢淡出主流視野,外賣業務賣給了餓了么,百度錢包也沒能干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一次次早期入場卻未能站穩,使“起大早趕晚集”成為百度難以撕掉的標簽。
對此,李彥宏在采訪中給出了他的思考。他認為,百度項目的成敗往往與“技術是否起決定性作用”密切相關。
“當這件事的成敗幾乎完全取決于它技術的先進性的時候,我們的成功概率就會大不少,尤其是這個技術需要很多很多年的投入和迭代,那我們成功的概率就會更大一些。”
而百度的成與敗剛好印證了這話。當年沒人看好自動駕駛時,它砸了十幾年研發,攢下上萬專利,如今“蘿卜快跑”在十幾個城市落地,成了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
反觀那些失敗的項目,要么是陷入“補貼大戰”的同質化競爭,要么是跟著市場熱度走卻沒抓住核心需求,剛好踩中了“技術非決定性作用”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