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了定金比直接買更貴?那付定金的意義是什么?”社交平臺上,一位用戶分享了自己今年雙11購物時發現的問題:雙11大促的商品定價+尾款的總價高于直接下單的價格。
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本次雙11購物時有關價格的糟糕體驗,價格仍是電商大促節日的核心話題。其中預售價買貴了、大數據殺熟等問題是投訴“重災區”。
“算法殺熟”形式多樣
第一財經記者搜索發現,用戶吐槽的點集中在部分預售商品總價高于直接購買的價格、雙11期間商品價格波動會導致“買貴了”、優惠機制復雜等方面。
網經社表示,“算法殺熟”也是今年的投訴重災區。“不同時不同價”和“不同人不同價”正成為今年雙11價格套路的兩大表現。消費者常常發現自己剛加入購物車的商品,半小時后價格就上漲了200元;而同一商品,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竟相差50元之多。
這種“魔幻”劇情背后,是電商平臺采用的動態定價系統。通過實時抓取庫存、競品價格和用戶行為等數據,電商平臺運用機器學習模型動態調整價格,調整頻率甚至可達分鐘級。
北京消費者程立(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因為裝修,計劃在雙11購入多款家電產品,包括加濕器、凈水器等。在決定好款式后,考慮到雙11的促銷屬性,程立認為雙11期間商品價格至少不會高于其他大促,因此決定在雙11購買。
結果程立發現,同款商品在雙11期間價格出現多次變動。程立計劃購買的某款加濕器包括定金在內的總價是1753.92元,程立將同款商品放入購物車后,發現不僅直接購買價格低于預售價,而且該款加濕器直接購買的價格在一小時內從1522元漲至1676元,再漲到1691元,他錯過了1522元的活動最低價。程立為此詢問了品牌客服,得到的回復是“店鋪(雙11)的活動有時效,不同的時間段活動不同。”
程立提供的截圖顯示,某品牌的凈水器包括定金在內的總價是1935.5元,而直接購買時價格為1864元。
從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雙11消費預警”看,今年雙11消費者重點投訴的問題為“預售價”反超“現貨價”,上述受訪者程立和劉語都有類似的遭遇。網經社表示,大數據“殺熟”,平臺無疑應該承擔首要責任。
浙江省消保委網絡消費維權專業委員會委員、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建議,品牌方應建立多平臺實時價格監控系統,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價差。
程立后續退了預售訂單,在另一個平臺完成了電器的購買。他對第一財經表示,他所購買的家電商品整體價格與年中大促持平,部分商品價格低于年中大促。但想要達成“買得便宜”,十分考驗用戶的比價能力。他希望雙11能直接打折,少些套路多些優惠。
另一位消費者劉語(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她也遭遇了類似程立的情況,只能選擇退貨重買。她發現今年活動規則更復雜,平臺會時不時彈出來一些閃券(限時優惠券)。如果用上閃券,商品價格會更便宜。對消費者而言,如何用最低價下單是個考驗。同時,有些店鋪還推出了有限時間內下單送贈品的活動,如果消費者沒有用好所有的優惠券,并且想要取消訂單重新下單,可能會錯過贈送商品的時間。整體看,劉語認為今年雙11促銷機制更復雜,充滿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