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段堪比軍事大片的大學軍訓視頻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火爆全網。視頻并非來自軍校,而是出自廣西一所普通高校的軍訓現場。硝煙彌漫中,學生們全副武裝,低姿匍匐穿越鐵絲網下的“槍林彈雨”;反恐演習里,小組戰術協同,模擬突擊與解救人質;更有高精度模擬器械上的“拆彈”環節,緊張程度不亞于反恐大片。這場徹底顛覆傳統“踢正步、站軍姿”模式的“硬核軍訓”,讓網友驚呼:“這確定是學生軍訓?不是特種兵選拔?”“現在上大學還得會反恐了?”,“年度最強招生簡章,沒有之一!”
一、畫風突變:從“立正稍息”到“戰場硝煙”,極致體驗顛覆認知
傳統的大學軍訓,在許多人的記憶里,是灼灼烈日下的軍姿定型,是反復練習的正步齊步,是汗水浸透的作訓服和最后閱兵式的颯爽英姿。雖然同樣磨練意志,但內容上多以隊列紀律和基礎國防教育為主。
然而,廣西這所高校的軍訓,則直接將“副本難度”提升至“地獄級別”。訓練場上不見整齊的方隊,取而代之的是復雜的戰術地形——矮墻、壕溝、鐵絲網、障礙物一應俱全。訓練內容更是“硬核”到令人咋舌:
· 戰術匍匐前進: 學生們需要背著模擬步槍,在模擬爆破聲和煙霧彈制造出的戰場氛圍中,以低姿、側姿等多種戰術動作,快速通過鐵絲網下的泥地,鍛煉其在戰場環境下的機動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 小組協同戰術: 不再是一個人戰斗。學生們被分成若干戰術小組,進行攻防對抗、搜索前進、交叉火力掩護等演練。這不僅要求個人軍事素質,更考驗團隊的默契、指揮和協同作戰能力。
· 模擬反恐與解救人質: 這是整個軍訓的高潮部分。設定恐怖分子占領某建筑物并劫持人質的場景,“反恐小隊”需制定戰術,利用掩體交替前進,突入建筑,精準“擊斃”敵人,成功解救“人質”。整個過程緊張刺激,宛如影視劇拍攝現場。
· 基礎救護與模擬拆彈: 軍訓還引入了戰場救護知識,如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更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學生們在教官指導下,學習操作高仿真的模擬爆炸裝置拆彈工具,培養冷靜的頭腦和細致的操作習慣。
這種極度貼近實戰化的訓練,讓參與的學生們大呼過癮又“苦不堪言”。一位女生在休息間隙接受采訪時說:“以前覺得軍訓就是曬黑,現在感覺是在‘保命’。雖然累得骨頭散架,但學會了真東西,一輩子都忘不了。”這種極致的體驗,徹底刷新了人們對大學軍訓的固有認知。
二、為何如此“硬核”?校方與承訓單位的深層考量
一場軍訓辦得如此“興師動眾”,其背后絕非嘩眾取寵,而是蘊含著校方和承訓部隊(或軍事教育機構)的多重深意。
首先,這是全民國防教育的一次深度實踐與創新。 國防教育并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需要具身體驗才能內化于心的精神塑造。通過這種沉浸式、實戰化的軍訓,學生們能最直觀地感受到國防的含義、軍人的不易以及和平的珍貴。它超越了形式主義,讓“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憂患意識真正扎根于年輕一代的心中。
其次,旨在錘煉學生超越體能極限的“綜合素養”。 現代化的社會競爭,需要的是有強健體魄、堅強意志、團隊精神和應急處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硬核軍訓”正是最好的淬煉場。在模擬的極端壓力環境下,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力與合作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和鍛煉。這種在“戰場”上建立的友誼和磨練出的品質,將是他們未來面對學業、職場乃至人生中各種挑戰的寶貴財富。
再者,順應了新時代青年對軍訓的“更高期待”。 當下的“Z世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見多識廣,個性鮮明。他們對傳統的、單調的軍訓模式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抵觸情緒。而這種充滿挑戰性、趣味性和科技感的“硬核”模式,恰恰迎合了他們追求新奇、渴望挑戰、崇尚榮譽的心理,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和愛國情懷,變“要我訓”為“我要訓”,效果事半功倍。
三、熱議與思考:硬核軍訓,是形式創新還是過度用力?
這場別開生面的軍訓,在收獲一片贊嘆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討論和思考。
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高校軍訓改革的一次大膽而有益的嘗試,值得全國推廣。它打破了軍訓“走過場”的刻板印象,真正起到了鍛煉人、教育人的目的,是加強青年學生國防觀念和軍事素養的必由之路。
然而,也有一些擔憂的聲音:其一,安全紅線如何保障? 如此高強度的實戰化訓練,必然伴隨著更高的風險。無論是器械操作、模擬爆破還是戰術對抗,都必須有極其嚴格和專業的安全措施作為前提,絕不能為了追求效果而忽視安全。其二,是否所有學生都適合? 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超高強度的訓練是否考慮了個體差異?是否需要建立更科學的分層訓練機制,避免出現運動損傷或其他意外?其三,會否淪為“一場秀”? 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常態化、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機制,而非曇花一現的新聞熱點。如何將這種模式科學化、標準化,并可持續地運行下去,是擺在教育者和組織者面前的實際課題。
四、結語:一場軍訓,淬煉一代人的精神底色
廣西這所大學的“硬核軍訓”,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遠超事件本身的廣泛漣漪。它不僅僅是一場體能訓練,更是一堂生動深刻的國防教育課、一堂壓力管理課、一堂團隊建設課。
它告訴我們,教育的形態可以如此充滿張力與創造力。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這種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嘗試,值得肯定。它淬煉的不僅是學生的體魄,更是一代人敢于挑戰、不畏艱難、富有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的精神底色。當青春邂逅“戰場”,當學子化身“戰士”,他們收獲的,必將是一段終生難忘、受益無窮的寶貴經歷。這或許就是新時代“強國有我”最鮮活、最硬核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