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爐的上半年數據炸了鍋: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飆到 8300.37 億元,以 40 億優勢險勝上海,穩坐 “消費第一城” 寶座。要知道這可是場拉鋸戰 ——1-2 月重慶首次登頂,5 月被上海反超,6 月又強勢翻盤。能從 “網紅” 熬成 “銷冠”,重慶的拼勁藏在三個關鍵招里。
第一拼:把城市肌理變成消費密碼
別的城市拼商圈,重慶直接 “賣風景”。利用 8D 魔幻地形,硬是造出 “江崖街洞天” 消費體系:上一秒在懸崖步道散步,下一秒轉角撞見防空洞里的火鍋店,天臺咖啡館能俯瞰兩江夜景,老巷子里藏著文創潮店。
最典型的是紫薇路,6 年前還是滿街汽修廠的破巷子,改造后靠 “市井煙火 + 潮流基因” 圈粉,清明假期日均客流破 5 萬,餐飲商戶營業額漲超 40%。還有龍門浩老街,青磚黛瓦里塞進咖啡館和藝術展,一場長江文化藝術周就拉來 200 萬游客、10 億消費。截至目前,重慶已建成 286 處這類特色消費空間,沿線商鋪租金直接漲了 15%-20%。
第二拼:真金白銀砸補貼,還玩 “全季狂歡”
光有場景不夠,政策得跟上 “實在活”。重慶今年把 3C 數碼首次納入補貼,上半年光家電、手機就補了 17 億,帶動 326 萬筆交易。更狠的是 “全域全季消費潮”——4-6 月連辦 700 多場活動,直接拉動 70 億銷售,讓消費熱度沒斷過檔。
端午的龍舟賽配夜市、暑假的無人機燈光秀(11787 架創吉尼斯紀錄)、中秋的濱江市集,重慶把每個節點都做成了消費節。就像網友說的:“剛搶完家電補貼,又被非遺市集勾走錢包,根本停不下來。”
第三拼:既要城里人花錢,更要縣域 “蓄水”
重慶的底氣,藏在 3000 萬人口的大盤子里。但它沒只顧中心城區,反而把消費 “沉下去” 激活縣域市場。1-2 月重慶鄉村零售額增速比城鎮還快,奉節臍橙靠 “電商 + 農戶” 模式單日賣 10 萬單,帶動農民增收 2 億;墊江小山村搞出 “甜土渝禮” 品牌,土雞、辣椒賣向全國,年銷售額破 200 萬。
城里的人也沒閑著。上半年 2.35 億國內游客涌入重慶,花了 2507 億;入境游客暴漲 77.2%。外地游客奔著火鍋和夜景來,本地人靠著補貼煥新家電,城鄉一起發力,消費盤自然越做越大。
不止是 “銷冠”,更是城市突圍范本
重慶的逆襲戳破了一個誤區:消費強市不一定靠高端商場堆出來。把地域特色做成消費符號,用精準補貼激活需求,讓城鄉市場齊發力,這才是 “消費第一城” 的真正密碼。
現在重慶還在加碼:光環花園城要搞沉浸式生態商業,龍湖天街要引 100 家首店,悅來匯要做保稅藝術品交易。這場關于消費的比拼,顯然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