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就想吃碗龜苓膏解暑,但總琢磨這一碗得用幾只烏龜?” 入夏以來,廣州街坊李姨的疑問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不少消費者擔心常吃龜苓膏會消耗大量烏龜,甚至質疑產品 “名不副實”。帶著這一民生關切,記者連日走訪農貿市場、生產企業及行業專家,揭開龜苓膏制作的真實面紗。
市場走訪:多數產品含 “龜成分”,價格差異大
在越秀區文明路一家老字號糖水鋪,玻璃柜里的龜苓膏分為 “傳統龜板款” 和 “草本款”,前者售價 18 元 / 碗,后者僅 8 元。“傳統款用了龜板和十幾種草藥熬制,草本款沒加龜成分。” 店員阿明告訴記者,入夏后傳統款日均能賣 50 多碗,不少顧客會特意詢問龜成分來源。
隨后記者來到江南果菜批發市場,發現貨架上的預包裝龜苓膏配料表差異明顯。某知名品牌產品明確標注 “龜板(人工養殖)”,而部分低價產品則以 “仙草、茯苓” 為主原料,未提及任何龜類成分。“現在正規廠家都用人工養殖龜的龜板,野生龜是保護動物,誰敢用?” 批發商陳老板透露,含龜板的龜苓膏成本更高,零售價通常比普通款貴 30% 以上。
企業揭秘:100 只龜產 1 噸膏,養殖周期需 3 年
“一碗 200 克的龜苓膏,實際龜板用量不到 5 克。” 在佛山一家龜苓膏生產企業的車間里,技術總監張先生向記者展示了制作流程。他介紹,龜苓膏的核心原料是龜板(烏龜的腹甲),需與土茯苓、金銀花等十余種草藥按比例熬煮。“一只 3 斤重的人工養殖龜,能取 150 克左右龜板,這些龜板可制作 30 碗龜苓膏。”
張先生強調,企業使用的龜均來自備案的人工養殖基地,養殖周期需 3 年以上。“現在有新技術能提高龜板利用率,同時保證藥效,不會浪費龜資源。” 他還透露,為滿足消費者知情權,今年起企業會在包裝上標注龜板來源地編碼,掃碼即可查看養殖信息。
專家解惑:合理食用無負擔,選購認準 “龜成分”
“從中醫角度看,龜板確實是龜苓膏的核心原料,但并非越多越好。”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藥膳專業委員會委員林醫師解釋,傳統龜苓膏中龜板占比約 5%-8%,其余為草本原料,“這個比例既能發揮龜板的滋補作用,又不會造成資源浪費,符合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
針對消費者擔心的 “資源消耗” 問題,林醫師表示,目前人工養殖龜技術成熟,且龜苓膏生產中龜板利用率已達 90% 以上,“只要選擇正規產品,合理食用不會對龜類資源造成壓力。” 他建議市民選購時優先看配料表,標注 “龜板”“龜甲” 的產品更符合傳統工藝,同時注意查看生產許可證和養殖基地備案信息。
在采訪最后,吃了 30 年龜苓膏的老廣陳伯笑著說:“以前總以為一碗要用到半只龜,今天才知道是誤會。只要是正經廠家生產的,吃著就放心!” 隨著行業規范和透明化程度提高,這場關于 “龜苓膏與烏龜” 的民生疑惑,也終于有了清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