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孩子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所以就從手機上尋找這種陪伴。因為手機上有很多社交平臺,可以滿足孩子這方面的一個需求。
家長:大部分家長因為現在需要工作,所以沒有人陪同孩子的時候家里有這個手機陪著他,他就會沉迷這塊兒,我覺得這個是占很大的原因。
學生:我有的時候控制不住我自己,就想用手機玩很多。我也知道這樣對自己身體不好,但是我自己又管不了自己,因為太想玩了。有的時候他們玩手機,我就想他們都玩手機,我也想玩,然后就拿自己手機開始玩。
剛才您看到的是記者在北京、山東、河北等地,圍繞青少年手機使用情況,采訪了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可以看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少家庭都存在因為孩子玩手機產生的矛盾。今年5月是第二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我們來關注手機和孩子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在上海,2020年至2025年,上海12355熱線青少年心理咨詢量從4萬余人次增至10萬余人次。今年前4個月的咨詢中,親子溝通類問題和情緒問題占比近五成,孩子沉迷手機是家長求助的焦點。
電話一頭的家長,孩子今年上五年級。平時父母陪伴少,交給外公帶。寒假期間,這個孩子借查作業之名破解外公手機密碼,沉迷游戲一個多月未被察覺。開學后,這名學生利用手機偷偷下載游戲,甚至盜用外公的賬戶充值。家長沒收手機后,孩子出現撒謊、成績驟降等問題。
另一案例中,一位初三學生家長反映,孩子原本成績穩定在年級前60名,但沉迷游戲后成績持續下滑,甚至熬夜玩手機導致多次缺課。家長陷入“嚴管怕沖突、放任憂學業”的兩難境地。對此,心理專家認為,要看見孩子情緒背后的心理困境和真實需求。
上海12355心理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顧凱憲:一些孩子,他因為招架不住常年的學習壓力和人際壓力,他們感覺到和手機在一起,比和現實的人和事在一起更輕松。假如沒有手機這么一個非常非常弱小的支持,他們可能會感覺更無力、更無助。
今年新學期開學后,云南省昆明市人大代表張艷對云南省涵蓋城市、鄉鎮及農村地區6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親子關系與青少年被困手機現象有密切聯系。在700份問卷中,有超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與父母存在溝通障礙。問卷中學生表示,進行情感需求轉移的方式為“現實中沒人理解我,只能刷短視頻找共鳴”“和朋友聊天比和父母說話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