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索尼、尼康、佳能、富士四大攝影器材巨頭的門店在街頭形成集群,夾在中間的家常菜館本應是“背景板”,但徐州這家經營二十余年的“徐州老味菜”,卻憑借“C位占位”的反差感意外爆紅,被網友戲稱為“全球第五大攝影巨頭”,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1.4億次,上演了一場跨界出圈的流量奇跡。這場爆紅看似偶然,實則藏著新消費時代流量裂變的底層邏輯。
故事的起點是一次平淡無奇的選址。因老店租約到期,老板王志飛夫妻倆看中了臨街鋪位的“無餐飲競爭”優勢,未曾想與四大攝影器材店為鄰的布局,竟成了流量爆發的伏筆。最早有博主拍下“相機店中間夾菜館”的畫面,評論區的造梗熱情瞬間被點燃:“這是攝影器材街混進的干飯臥底”“‘徐州老味菜’才是終極鏡頭”。網友們還為菜品賦予攝影圈專屬昵稱,土豆絲成了“菜絲鏡頭”,蒜爆魚化作“魚眼鏡頭”,連用餐都成了“調試設備”的儀式感。這種自發的二次創作,讓餐館從單純的餐飲場所變成了承載社交趣味的符號載體。
流量的發酵離不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與商業端的快速響應。攝影愛好者們扛著相機跨省打卡,佳能黨、索尼黨在此打破“鄙視鏈”,紛紛舉著設備拍攝菜品,評論區滿是“這‘鏡頭’虛化效果絕了”的調侃。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手機廠商迅速跟進,推出“徐州老味菜”同名濾鏡與定制水印,客服透露咨詢使用方法的用戶絡繹不絕,甚至衍生出菜館主題的鏡頭蓋、擦鏡布等網紅周邊。店家也順勢調整,撤下菜品海報換上“永遠的C位,徐州老味菜”背景板,還設置空白板供網友共創新梗,將偶然流量轉化為持續吸引力。
這場爆紅與多數網紅餐飲的刻意設計形成鮮明對比。不少餐館曾陷入“重裝飾輕互動”的誤區,花十萬元打造的打卡墻因缺乏傳播點而無人問津,而徐州老味菜的成功恰恰在于“天然反差”帶來的專屬記憶點。這種無需額外投入的“原生打卡屬性”,既符合年輕人對“真實感”的偏好,又具備強辨識度,避免了跟風模仿的同質化困境。正如網友所言,這種“相機店包圍菜館”的黑色幽默,比刻意設計的網紅場景更具傳播力,讓攝影這一小眾愛好通過“干飯”場景走向全民玩梗。
爭議中更顯價值的是其對社區生態的意外激活。起初有質疑者認為“擺拍無厘頭”,但攝影愛好者們卻從中找到共鳴——“以前說攝影總被問是不是拍婚紗照,現在說‘去徐州老味菜拍大片’,懂的都懂”。云龍區文旅部門主動上門鼓勵老板“講好老店故事”,隔壁相機店老板也調侃“成了菜館的配套設施”,原本單一的器材街被盤活成“攝影+干飯”的藝術聚集地。
徐州老味菜的逆襲印證了新消費時代的核心邏輯:流量不再依賴高價裝修或刻意營銷,而是源于真實場景中的反差共鳴與用戶共創。這家家常菜館用二十余年的味道打底,借網友的創意賦能,在攝影與餐飲的跨界縫隙中找到生機,不僅成為“第五攝影巨頭”的網絡熱梗,更為中小商戶提供了低成本出圈的生動范本——最好的流量密碼,往往藏在不經意的真實與趣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