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火炬傳遞活動于11月2日在粵港澳三地同步進行。10月31日,港澳廣深四城火炬手名單正式公布。火炬傳遞共設200棒,每個城市均有50名火炬手參與,屆時圣火將穿越四個城市的地標和景點,共同點燃全運熱情。
廣州站
火炬手年齡最小16歲 最大76歲
十五運會火炬手采取自下而上、組織推薦的方式選拔產生,涵蓋先進模范人物代表、基層一線代表、體育工作者代表,以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行業杰出代表和少數民族、民主黨派和無黨派、臺胞、僑胞、外籍人士等群體代表。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代表占約29%、先進模范人物占約46%、基層一線代表占約21%。
十五運會火炬傳遞指揮部專門遴選安排了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公交駕駛員、網約車司機、護士、育嬰員等普通市民代表,組建了異地務工人員方陣、志愿者方陣等團體火炬手,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溫暖、奮進的底色。
“得知成為火炬手的時候,我還在送單。”廣州野馬科技有限公司騎手蘇金姬回憶道。正式入選火炬手后,她馬不停蹄地開始準備,下班之后就去練習慢跑。“我希望在基層的工作人員不要小看自己的工作,因為你們的努力都會被發現、被認可,所以要更拼搏。”蘇金姬說。
中國首位舉重項目奧運金牌獲得者、廣東二沙體育訓練中心教練曾國強,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第二次擔任火炬手。“我是廣東人,能夠在‘家門口’傳遞火炬,很榮幸。”曾國強說,“希望廣東的體育健兒能夠在十五運會這么好的一個大平臺上擁有出色表現,取得好成績。”
據了解,廣州站火炬傳遞共設50棒,包含47棒個人火炬手、3棒團體火炬手,科技工作者占比約28%,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占比約20%,一線勞動者占比約12%。其中,團體火炬手由1名主火炬手+6名助跑火炬手組成,展現廣州“城市合伙人”、體育產業從業者、基層代表等相關團隊風采。
廣州站火炬手年齡最小的為16歲的國家跳繩隊隊員鐘煒鋒。年齡最大的為76歲的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深圳的火炬手有薛其坤院士、顏寧院士等頂尖學者;體育界匯聚雷聲、劉虹等奧運名將;藝術領域則有男高音石倚潔等代表人物。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樂聚機器人研發的“夸父”人形機器人作為特殊火炬手,在兩棒之間完成傳遞,展現了深圳在機器人產業與低空經濟領域的雄厚實力,生動詮釋了“創新之都”的硬核內涵。
深圳站
火炬空中傳遞約40公里
深圳站火炬傳遞路線總長45公里,其中跑動約5公里,空中傳遞約40公里。設計理念以“三站聯程·山海連城”為主線,全程分為三段,采用“陸空聯動、山海貫通”方式。融入低空經濟元素。第一段是“改革之路”,從蓮花山下出發,彰顯深圳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改革精神;第二段是“開放之路”,隨直升機進行空中傳遞,飛越深圳的山脊與海岸,環繞前海、眺望香港,縱覽粵港澳大灣區,象征深圳開放包容的城市氣度;第三段是“創新之路”,從空中回歸陸路傳遞,穿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火炬傳遞展現深港協同、灣區共融的創新圖景,譜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
廣州站火炬傳遞路線以“千年羊城新彩廣州”為主題,從傳統中軸邁向新中軸,從城市起源圖騰(五羊石像)到近代歷史印記(海珠廣場),從體育冠軍搖籃(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到城市客廳(海心沙中心舞臺),串聯歷史地標與現代風貌,展開一段從古代文明到近代革命、再到現代都市的歷史敘事,展現“老城市新活力”的傳承與創新,彰顯廣州在融灣向海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排頭兵、領頭羊和火車頭的使命擔當。
香港站傳遞路線著重展示香港文化及體育方面的特色,展現香港國際盛事之都的風采。火炬傳遞以添馬政府總部為起點,并以十五運會香港主場館啟德體育園為終點,橫越維多利亞港兩岸并途經多個香港著名地標,包括添馬公園、中環和灣仔海濱、金紫荊廣場、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藝術館。除跑步方式外,火炬傳遞亦會使用渡輪和開篷巴士,整個傳遞活動約兩小時。
澳門站火炬傳遞路線突出“中西文化交流窗口”的城市特色,將在澳門半島進行傳遞。火炬傳遞的起跑儀式在特區政府總部舉行,火炬手會途經南灣大馬路等主要干道及澳門多個著名地標,終點設于久負盛名的旅游景點、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火炬傳遞線路不僅串聯了澳門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標,更生動展現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