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一汽-大眾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
自1991年成立以來,一汽-大眾在雙方股東——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公司——鼎力支持下,深深植根中國,將德國先進的汽車工業技術和嚴謹的制造理念,與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及創新活力相融合,書寫了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傳奇。
2014年12月2日,一汽-大眾第1000萬輛整車下線;2020年3月30日,第2000萬輛下線。如今,第3000萬輛下線,標志著一汽-大眾成為中德經濟合作領域最成功、最具典范意義的合資企業。這不僅是一汽-大眾的輝煌時刻,更是中德兩國精誠合作、共同踐行中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成果與見證。
它的輝煌從何而來?34年前,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如何談判、牽手成立這家合資企業,其間有哪些魔鬼細節?相比上汽大眾,這家合資車企如何創業、實現后發制人?在中國汽車合資史上,它留下了哪些獨特印記……今天,幫寧工作室特刊發此文,還原一汽-大眾一段鮮為人知的塵封歷史。
本文節選自《大國車志:中國一汽創新創業70年(1953-2023)》一書,標題為編者所加。該書由幫寧工作室創始人葛幫寧撰寫,2023年8月出版。
更多談判內幕,見幫寧工作室此前刊發的“一汽與大眾合資談判始末”系列報道,分別為《“若不是耿昭杰,這一切無從談起”》《哈恩與耿昭杰的第三次談判》《15天百轉千回,“想哭”》,點擊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