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那油光锃亮,香氣撲鼻的烤雞,一只竟然只賣20塊錢,比菜市場買只生雞還便宜,這事兒你琢磨過嗎?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這么便宜,不會是那種養了很久賣不出去的“僵尸雞”吧?或者干脆就是病死的雞?更有人言之鑿鑿,說這是打了激素,幾十天就催肥的“怪物雞”。
這些猜測,聽起來都挺嚇人,但真相往往簡單得出奇,也現實得讓人無話可說。這20塊錢的烤雞背后,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有一條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高效率成本鏈條。
便宜的第一個真相,藏在雞本身
很多人一聽“45天出欄”,腦袋里就自動蹦出“激素”兩個字,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我們吃到的這種烤雞,絕大部分用的是一種叫“白羽雞”的品種。這種雞,就是專門為了長肉而生的。
它不是靠什么藥物催大的,而是靠幾代幾十代科學家精心選育出來的。就像我們培育水稻,追求高產,培育賽馬,追求速度一樣。白羽雞的選育目標就是“長得快、吃得少、肉又多”。它吃進去的飼料,能非常高效地轉化成肉,而且天生不愛動,能量都攢著長身體了。
“這雞長得快,不是打了針吃了藥,是人家幾代‘雞祖宗’選出來的優良品種,天生就是長肉的料。”
過去,這種優質的“祖宗雞”我們國家沒有,得花大價錢從國外引進,所以雞肉價格下不來。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自己也培育出了“圣澤901”這些優秀的白羽雞品種,把“雞祖宗”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成本一下子就打下來了。至于激素,國家明令禁止,而且對這種優良品種的雞來說,打激素的效果遠不如科學喂養來得劃算,養殖場老板不傻,不會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虧本買賣。
第二個真相,是那條看不見的生產線
你以為烤雞是超市后廚的大師傅一只一只腌制,再放進烤箱里烤的嗎?那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實際上,從雞被屠宰的那一刻起,它就進入了一條幾乎不需要人動手的全自動化流水線。機器自動清洗,比人手洗得干凈多了。然后成百上千只雞被倒進一個巨大的滾筒里,抽成真空,跟標準配比的腌料一起翻滾入味,效率極高。
腌好的雞,再由機器自動掛上烤架,送進長長的隧道式烤爐。這邊進去,那邊出來,每一只都烤得顏色均勻,外酥里嫩。烤熟后立刻進入速冷通道,迅速把溫度降下來,不給細菌任何繁殖的機會。最后真空包裝,通過冷鏈車送到各大超市。
“從養殖場到你手里的烤雞,中間幾乎沒人碰,全是流水線,成本低得嚇人。”
超市要做的,只是把這些包裝好的成品烤雞,重新放進烤箱加熱一下,擺上貨架。正是因為這種工業化的批量生產,把每一個環節的成本都壓縮到了極致。再加上大型超市一次性采購的數量是天文數字,采購價自然能壓到最低。這跟我們去菜市場買一兩只雞,價格完全沒有可比性。
那這種雞到底能不能吃?
說白了,只要你是在正規的大型超市購買,安全問題基本不用擔心。相較于激素,大家更應該關心的是抗生素殘留。不過這一點國家也有嚴格規定,養殖過程中允許治療性使用抗生素,但出欄前必須經過一個“休藥期”,確保雞肉里的藥物殘留降到安全標準以下。上市前的檢疫,更是重要的一關,不合格的整批都會被銷毀。
大超市尤其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旦在食品安全上翻車,那損失可就不是幾只烤雞能彌補的了。他們對供應商的把控,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嚴格得多。
“給這種雞用激素,純屬多此一舉,費錢還沒效果,養雞場老板不傻。”
安全不代表就絕對健康。超市烤雞為了味道好,通常都是高油高鹽。一只烤雞下肚,一天的鹽攝入量可能就超標了。特別是血壓高、血脂高的朋友,更要管住嘴,偶爾解解饞可以,天天吃肯定不行。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時效性。雖然生產過程很安全,但烤雞擺在超市的保溫柜里,溫度忽高忽低,時間一長,難免會滋生細菌。所以我們買回家后,一定要盡快吃完。
“買回家就趕緊吃,別放著,那點錢不值得你鬧肚子。”
這20元的烤雞,是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的產物。它解決了“吃得上”和“吃得起”的問題,但要不要“經常吃”,選擇權還是在我們自己手里。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咱們吃起來心里也就有譜了,沒必要把它妖魔化,但也別把它當成什么營養大餐,平常心看待就好。